中国钻机网 - 钻机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工程信息 | 名企专访 | 行业标准 | 行业动态 | 政策法规 | 专家技术 | 钻机新闻 | 成功故事 | 施工动态 | 施工技术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专家技术 > 钻机之乡谋变
B.biz | 商业搜索

钻机之乡谋变

信息来源:zzzooo.com   时间: 2013-07-31  浏览次数:20400

    宣化钻机多年自发的努力并未突破发展困境,但正试图改变。
    几千平方米的厂房里,除了摆放着十来台已经安装好的水井钻,只有几个工人在安装新的水井钻。这是坐落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的宣钻重型机械有限公司(下称宣钻重型)厂房内的情景。
    这里没有流水线,也没有看到工人忙碌的身影,显得有些清闲,三四个工人一起推着一辆装载小半车零部件的小手推车,缓步前行。
    透过十几米宽的大门往里看,宣钻重型俨然是家大型企业。办公楼里的“企业简介”也显示,宣钻重型一期规划用地200亩,二期规划用地1000亩,厂房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
    宣钻重型是由宣化区14家钻机企业通过参股在2009年注册成立的一家公司。14家股东的本意是想以此来加深企业间的合作,避免恶性竞争,但每家企业都各怀心思,只把宣钻重型当做第二个创业基地而已。所以,这家公司至今还没有开始大规模生产。
    钻机产业尽管被认为是一个受经济大形势影响要滞后一截的产业,但如今的宣化钻机产业似乎并不太让人兴奋。14家股东之一的宣化区正远钻采机械有限公司(下称正远钻采)董事长苑占武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现在生意不好做所以厂房才显得这么冷清,冷清的厂房也反映了钻机产业的冷清。
    几个月前,宣化区工业和信息化局(下称工信局)主管装备工业的副局长王治忠也遭遇了“冷清”。
    一次艰难的集体参展
    2012年4月,宣化区工信局局长高治宝交给王治忠一个从区政府接到的任务,参加8月22日-24日在北京举行的“2012中国国际钻探—凿岩技术装备展览会”(下称钻探装备展)。
    召集企业参展难度还是不小,这是给王治忠留下的最深刻印象。因为2012年的钻探装备展是第一届,是从中国(北京)国际矿山装备展览会中细分出来的,所以,很多企业担心参展不会有多大效果。
    老板们带着太多不确定心理,对于是否参加这个展会他们迟迟都没有积极响应。“我们也无权强迫。”王治忠说。
    除了客观因素,主观因素也不是没有,王治忠从中总结发现,企业对政府的能力、效率缺乏信心。就是说,“政府能不能组织好这次活动,他们心里是打问号的。”
    不出所料,第一批报名参加钻探装备展的企业只有7家,而且规模都很小。这个结果,还没使王治忠有太大心理变化,他认为这毕竟是第一次。“我组织好,头一次就获得成功,大家高兴;组织不好,也要尝试,得有第一次。”
    王治忠继续努力。他想了一个办法,大企业有带动效应。他找宣化区最大的钻机企业宣化华泰矿冶机械有限公司老板任青商量。王治忠问任青:“你认为对企业有没有必要,或者对企业是不是有负面的效果。”
    但任青给王治忠泼了一盆冷水,“能起到多大效果也未必,但企业别的展会也参加。”任青所说的“别的展会”是指每隔两年举行一次的上海工程机械展和北京工程机械展。“按照惯例,他们都参加。”
    王治忠说服任青。“现在已经有七家参展,就是一家我也要组织这个展会。”王治忠说他就是个电影放映员,哪怕是“下大雨,只来了一个观众,我也把电影放完。”
    任青被王治忠说服,他决定参展,原宣化区钻机协会会长王玉玺把任青也参展的消息一散布出去,以生产气压潜孔冲击器和钻头为主的宣化苏普曼钻潜机械有限公司老板董春也表示参加。7家就变成了13家,最后,有1家没报名也去了,最后有14家企业参展北京钻探装备展。
    任青起了很大的作用。王治忠说:“我们270平方米的展位,他的两家企业就占了100多平方米。”展会效果让王治忠始料不及。
    宣化区作为唯一由政府组织的参展商,客流量和影响力超出了他们的预期效果。
    11月19日,在钻机装备展过去近一个月后,王治忠把参展的企业再次召集到工信局会议室,开经验总结会。“这不是一个终结,而是一个开始。”王治忠总结道,因为这次参展着实让一些长期封闭于本地的企业开始走向国内市场,甚至海外市场,这次集体参展的效果明显高于他们以往的单独参展。
    王治忠对自己的付出获得了认可感到高兴,企业看到了合作的效果,抱团要比单打独斗效果明显,尤其展会上,过去他们都参加过,“但是没有这种效果。”
    此次集体参展让王治忠有一个意外的收获,就是密切了政企关系。“企业对我们部门有了新的认识,我们对企业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王治忠认为,再组织类似的工作就会容易得多。但是,宣化区政府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参展花去“总共50万元,政府出资约三分之一”。
    大树和林子
    企业不愿意抛头露面或许是王治忠难以召集参展的另一个原因,这是由宣化钻机业的历史造成的。
    2008年宣化采掘机械厂宣告申请破产(下称采掘厂),大多是出身于采掘厂职工的宣化300家左右企业老板,开始纷纷从原先的澡堂子、民房院里搬出来盖厂房、建销售点。这个过程被认为是“死了一棵大树,活了一片林子”。
    中原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下称中原机械)就是 “第一棵树”。种下这棵“树”的是王玉玺,他曾是宣化区钻机协会会长。
    1992年,王玉玺已经在宣化采掘厂干了26年。当时的他是“外协”,就是负责风动厂在厂外的生产协调工作。虽然现在自己已经是一家年销售收入在6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老板,但说起采掘厂,王玉玺还是很自豪地提起这段经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时采掘厂有4000多人,大专生以上就有400多人。
    由于做了几年外协工作的关系,他的领导让他自己单干去,但工作关系还保留在采掘厂。王治忠透露,停薪留职那时开始出现。就这样,王玉玺成了宣化区第一个在外干活的人。
    王玉玺赶上了时机。这一年是1992年,乡镇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初步具备了有利条件。不过,王玉玺却得从头开始,“我自己租厂房,租设备。虽然是一个国企小干部,可手里也没钱。”
    日子虽是苦,一年多后,王玉玺在盛产黑色花岗岩的山西省浑源县接获了第一笔生意。那时在浑源县开采石材的有很多老板,王玉玺回忆说:“来自我国香港、台湾的很多,韩国也有。”
    做技工出身的王玉玺一开始给这些老板的机械搞维修加工件。浑源的石材老板的设备坏了,“我去给他们修理,加工。”
    浑源黑色花岗岩的比较畅销,“一立方米毛石到日本后售价是1万美元。”这让那些境外的老板们很大方,买的钻机都是国外的品牌,但是,一旦坏了也让他们很头痛,如果从国外买新的的零部件需要几个月时间,这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开采。
    第一次接活时,因为没有经验,王玉玺把一位来自中国台湾的林老板需要更换的零部件尺寸做大了。很多零部件都报废了,王玉玺回忆说,当时“我就拿回去重新弄一下,换了一部分新零部件。”就这样,王玉玺不仅从事维修,还搞一些零部件加工的活。
    这笔活给王玉玺带来了8.7万元的收入,但是他并没有赚钱。不过,他的一心做事的精神打动了林老板。
    通过林老板,王玉玺维修钻机和加工零部件的“生意”很快就在浑源的采石工地壮大。
    有人看到王玉玺这么赚钱,也开始从采掘厂出来单干。宣化泰业潜孔机械有限公司(下称泰业机械)老板刘迎春就是继王玉玺后第二个出来开厂子的人。王玉玺注册成立公司后,宣化的钻机企业就多了起来,王玉玺说:“等我注册公司生产钻具后,宣化已经有了八九家钻机企业。”
    酝酿新政
    在宣化区钟楼大街和中山大街之间的9平方公里范围内是宣化经济开发区钻机产业园,这里集中了宣化区的大多数钻机企业。但在王治忠眼里,宣化的钻机产业虽然已经被规划到一个产业园中,但离产业集群还有很大差距。
    在钻机协会摸索了6年却停滞运转的经验基础之上,王治忠想到了从政府财税中拿出部分资金来奖励企业采购本地配套件企业产品的办法。他认为这样做能够扶持一些零部件企业发展,并能够催生出一些新的零部件企业诞生。
    通过开展这种纵向合作能够增加企业销售,进而相应增加财政税收。这可能不仅不让政府倒贴,还可能出现财政税收增加的结果。
    2012年11月23日,王治忠找到了王玉玺,告诉他这个想法,希望能够得到更多意见上报给区政府。王治忠试图让自己的意见变得可行。王玉玺和王治忠的关系其实也是通过钻机装备展慢慢建立起来的,王玉玺认为,宣化钻机产业本身并不大,但问题却一点都不少,宣化钻机虽然数目众多,但是上亿元产值的企业仅有两家,与宣化其他大型工业企业比较起来,钻机企业还是小字辈。
    王玉玺建议周密一些。因为有些企业老板认为如果对他没好处,可能会对一些政策有抵触情绪。
    王治忠解释了新政策的好处:“比如830万元奖励给了采购企业,但是三家钻机企业增加了2000万元销售收入,相应地给本地增加了100万元的税收,又推动了本地企业的合作。”
    不仅如此,在宣化区政府批转的一份“工业提升计划”实施方案里,提出了重点培育钻机产业集群商标。而在宣化区工信局一份产业集群化发展细化工作方案里,对钻机产业着墨最多,提出了具体措施。然而,这份文件也承认宣化区“没有形成现代产业集群”,或许,这个说法本身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钻机网证实,仅供您参考